分享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红利

2023-12-14 08:49

摘要: 华西证券 张立宁 冯逸华 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强调两地间的互补合作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

华西证券 张立宁 冯逸华

2021年10月20日,《九游会j9官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强调两地间的互补合作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深刻推动了成渝地区的经济建设。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引下,成渝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能级稳步提升,区域产业分工逐步优化,逐渐呈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本文尝试从成渝经济圈战略定位、发展潜力、产业升级以及重大项目等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一、成渝经济圈战略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成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 一带一路 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不论在区位条件还是发展潜力方面,都具备拓宽我国经济回旋空间、承接我国开放型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基础。

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2016年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构建 一轴两带、双核三区 的空间格局;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根据规划纲要,经济圈建设分两步走。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双核引领,协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成渝地区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 双核 的发展格局,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其他城市经济活力与两核中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根据规划纲要,应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空间布局上,重庆定位于 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成都定位于 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并基于此,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

二、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成渝经济圈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8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的30.2%,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19年6.3%提升至6.4%;人均GDP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从2019年6.6万元提升至2022年7.9万元。从经济增速看,2023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同期1个百分点,其中四川、重庆、成都增长6.5%、5.6%、6.7%。1-9月,重庆、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6.8%,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2、2.3个百分点。

人口吸纳能力强。成渝地区城镇化不断推进下,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持续改善,逐渐展现出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2022年末成渝经济圈常住人口达到9874.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拥有重庆、成都两座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位居中国内地城市中第一、第四位。人口增量上,2010年至2022年成都和重庆常住人口增量达到721.4万人、328.3万人,成为西部地区人口聚集的高地。

核心双城消费能力领跑全国。多年来,成渝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高于全国的增速增长,2022年川渝两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2万元、4.56万元。在可支配收入的提速带动下,巴蜀消费总量持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多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23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5%,较全国高1.7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以来,四川、重庆的进出口金额增速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四川、重庆进出口金额分别达到10,077亿元、8,158亿元,合计进出口金额占全国比重从2016年的3.0%提升至2022年的4.3%。从贸易伙伴来看,川渝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对东盟等 一带一路 国家贸易的重要枢纽。2020 2022年,川渝两地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总额由4207亿元增长至6002.72亿元,增长42.7%。从对外贸易的产品构成来看,川渝的对外出口产品集中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外贸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相比其他三大增长级,成渝经济圈仍有空间。从增长极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圈经济实力相比其他三大 极 仍有一定差距,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仅相当于长三角的26.7%、京津冀的77.6%、粤港澳大湾区的59.7%。此外,成渝地区也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偏弱等不足,这些领域的补短板也正是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方向。

三、以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突围

从产业结构上看,过去十多年,川渝两地第三产业GDP占比提升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三大产业占比上,2011年至2022年末,四川省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4.0%、47.8%降至10.5%、37.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8.2%提升14个百分点至52.2%;重庆市的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4%、55.4%降至6.9%、40.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6.2%提升16.7个百分点至52.9%。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094亿元、21917亿元、32115亿元,同比增长3.9%、5.8%、7.0%,第三产业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

高技术产业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思路上看,成渝两地均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落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这几年川渝地区高技术产业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应开始逐步显现。以四川省为例,2022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总实现营业收入2.65万亿,同比增长12.3%;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规上工业整体增速2.4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8.1%,在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2015年27.1%上升至36.0%。

电子信息、汽车等两大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规模效应明显,2022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入选的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川、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分别突破1.6万亿元、70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整机、OLED、重要智能手机的生产基地。汽车制造方面,成都、重庆两地作为传统汽车、摩托车制造中心,主动求变,共同瞄准新能源汽车 下半场 。在新能源产业上,两地已形成互补和差异化合作态势,四川动力电池和软件产业方面增势强劲,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具有技术和经验积累,2022年成都和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到4万辆、36.9万辆,占各自汽车总产量的4.08%和17.7%。

培育优质企业成效明显。2022年四川、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16914家、7775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2%、1.9%。两地不断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截至2023年7月份,重庆、成都已有312家、28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上市公司方面,2019年以来川渝两地新增85家上市企业,主要来自医药生物、国防军工、机械设备等领域;截至2023年上半年,川渝两地共有37家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79家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

四、重大项目提速增量、牵引经济发展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重大项目起到牵引带动作用。根据《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2023年两省市共同实施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项目数量较2021年的67个、2022年的160个均有大幅提高。

结构上,248个重大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其中,现代基础设施领域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最多,项目数达90个,总投资达2.38万亿元;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81个、总投资5862亿元;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7个、总投资671.7亿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21个、总投资1052.6亿元;生态屏障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340.3亿元;对外开放项目6个、总投资228.6亿元;公共服务项目10个、总投资567.2亿元。截至2023年其前三个季度,共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53.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4%,其中80个重大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项目分布还有全域协同联动的特点。以四川为例,涉及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项目分别为105个、45个、33个、3个、5个。其中,涉及内江、达州的项目各有16个,数量仅次于成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川渝两地已携手在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多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依托于其优良的自然禀赋、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逐渐活跃的人力、物流等要素优势,成渝经济圈将乘势而上,进一步提升其经济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 第四极 。

(CIS)

上一篇:证券板块跌0.28% 南京证券涨2.93%居首

下一篇:12.13黄金晚间操作策略,空单完美获利止盈